在八公山的晨雾中,村民们仍遵循着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的古训耕耘劳作;秋日的八公山下,人们会念叨着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增减衣物。这些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,源头正是两千年前诞生于这片土地的《淮南子》。这部由淮南王刘安在八公山编撰的典籍,首次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,筑起了中华民族的时间观。
典籍中的时间密码:二十四节气的首次“定格”
西汉初年,刘安与门客们在八公山探究天地运行规律,最终在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中写下“斗指子则冬至……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……”的记载,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系统纳入天文历法体系。这一创举并非偶然——八公山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,四季分明的物候变化为观察节气提供了天然实验室,淮河两岸农耕文明的需求催生了对农时的精准把握。
《淮南子》对节气的记载,蕴含着楚文化的浪漫哲思,也体现着汉人的务实精神。书中将节气与北斗星方位、太阳运行轨迹相联系,如“日冬至则斗北中绳,阴气极,阳气萌”,用科学观测指导生活实践。这种“观乎天文以察时变”的智慧让二十四节气从自然现象升华为指导农耕、生活的时间哲学,至今仍是淮南人民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参考。
节气里的生活哲学:从八公山到寻常百姓家
二十四节气在淮南不仅是时间刻度,还融入了饮食、习俗、养生等生活的方方面面,成为楚风汉韵的活态传承。
“春分麦起身,一刻值千金”,这句在八公山地区流传的农谚,源自《淮南子》中“春分则雷行,雷行则震,震则竹实落”的物候记载。春分时节,八公山的麦田开始拔节,村民们遵循“春分早报喜,追肥要及时”的古训忙碌起来,田间地头的景象与《淮南子》描述的“耕耘树艺,不失其时”相契合。当地农业部门还根据节气特点,推出“八公山二十四节气农事指南”,让古老智慧服务现代农业。
“夏至尝新麦,三伏晒书画”的习俗,体现了节气与生活的交融。夏至当天,淮南人有吃“夏至面”的习惯,用新收的小麦磨粉做面,呼应《淮南子》中“夏至而麦熟”的记载;三伏天里,人们会把书籍、衣物拿到阳光下晾晒,这与书中“暑至则万物荣华,寒至则万物收藏”的养生理念一脉相承。
“冬至大如年”的传统在淮南尤为重要。《淮南子》记载“冬至日,阴气极,阳气始至”,认为这是阴
阳转换的关键节点。当地百姓会在冬至这天吃饺子、喝米酒,全家团聚。这种习俗既包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也寄托着“阴极之至,阳气始生”的希望。八公山区的一些老字号店铺至今仍保留着“冬至酿酒”的传统,用八公山泉水酿造的米酒成为连接古今的节气味道。
让节气文化焕发新彩
在当下文旅融合的浪潮中,淮南正让二十四节气文化焕发新生。八公山风景区精心打造“节气步道”,每个节气节点都设有景观牌,详解《淮南子》中的相关记载,介绍民间流传的节气习俗;当地学校开设“节气课堂”,引导孩子们在春分里放纸鸢、在秋分中赏秋景,于实践中体悟“天地之和,阴阳之序”的古老智慧。
从《淮南子》的典籍记载到八公山的田间地头,二十四节气如同一条无形的线,串联起淮南的历史与当下。当游人在清明踏青时遇见八公山的新绿,在霜降登高时欣赏古城的秋景,读到的不仅是季节的更迭,更是楚风汉韵在时光中的流转。正如《淮南子》所言“天地之道,极则反,盈则损”,这份顺应自然、天人合一的智慧,正是淮南“楚汉文化旅游”中最动人的底色。
图为:淮南子文化馆里二十四节气部分。
(记者 查嘉琪 摄影报道)